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

「考試」與「教育」

如果給你「考試」這兩個字,你會想起什麼?一個中五學生可能會想起會考、一個中七學生可能會想起高考、而一些小學生和中學生可能會想起末期考試。其實,在這現今社會上,每一個青少年都充斥着「考試*」這一個名詞。為什麼?這是因為和香港的教育制度有關。

從三十年前開始實行的「九年免費教育」到現在的「十三年免費教育」,雖然令所有香港小童都有讀書的機會,但卻因為人數太多,老師不能一個一個地照顧班中每一個學生,令香港的教育制度漸漸變成「填鴨式」的教育,也以簡單又方便的「考試」來評估及過濾學生,給「有才能」的人讀大學。但這「考試」真的準確嗎?

對我而然,因為這種「考試」方式通常也是一式一樣,令學生只懂背誦文章,
沒有多度思考。只要記憶力好,成績便會好,這根本不是教育。

反觀,一些外國國家以「小班教學」形式教學,老師能完全地照顧每一個學生,以一些專題研究代替「考試」,令「考試」變成次要。學生不用背誦文章,擁有多度思考,喜歡創新。這和香港的制度有很大的對比。

現在,出生率越來越低,更多學校面臨「殺校」,政府就此仿效外國推行「小班教學」。然言,這種互動性高的教學,真的能令香港的教育制度變得更好嗎?每一件事有好處便會有壞,究竟「小班教學」於香港是好處多於壞處,還是壞處多於好處也是一個未知之數,我們只能抱着希望,靜觀其變。

*---「考試」:以口試和面試形式為學生作知識水平的評估。

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

畫皮

畫皮是我在戲院看的首部全由中國國內製造的電影,而它令我對國內電影的感覺完全改變,真想不到國內電影是那麼好看和富有義意性的。

畫皮是講述一隻本身是千年妖怪的小唯 (白狐),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被都尉王生在土匪營「救出」來,並帶回江都王府照顧。之後,江都城每隔數天便有人被殺,挖去心臟……

戲中的開端曾在沙漠中出現一隻蜥蜴,一開始的時候我也不明白導演的含意。而其後更出現懂得隱形和爬牆的妖怪,但我在戲終再看見那隻蜥蜴和白狐一起時才覺悟。原來那開端的蜥蜴是一條伏線,帶出了日後出現的妖怪的技能,而戲終時也作了一個首尾呼應,十分巧妙。

電影中的內容時常圍繞着「正與邪」及「情與義」。

小唯是一隻妖怪,但她卻愛上了一位名叫王生的人類,她最後更不惜放棄的自己的千年功力來令他起死回生,但也無法令王生愛上她。

另一方面,王生和龐勇是結義兄弟,但卻同時愛上了一個名叫佩蓉的女子,而那位女子最終選擇了王生為丈夫。雖然龐勇一開始時並不能接受這件事,但並不因此而立即和兄弟反目成仇,他選擇獨自離去,慢慢將感情化淡,最後返回江都城幫助滅妖。

從電影中,我學懂了愛一個人要願意為她(他)放棄一切,並要像王生一樣專一,不要一腳踏兩船,而當她(他)愛上另一個時,要學會「放手」,不要嫉妒他人,這是畫皮給我的啟示。

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

音樂與社會

世界上有不同的國家,各有不同的語言,如日本有日語、英國有英語、俄羅斯有俄語等。我們可能對別的國家的語言並不熟識,但有兩種「語言」是我們一定熟識的,而且可說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。首先是數學,這是每一個人也會在日常生活用到的「語言」。其次,便是音樂。

音樂是一種擁有節奏和旋律的「語言」,自古希臘便開始有音樂,透過樂器的演奏或填上歌詞,便可以抒發自己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所謂「寄情於音樂」便是這個意思。音樂有很多種類,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的音樂,如果要介紹所有音樂可要花一段長時間,所以今次我會探討東方的流行音樂。

東方的流行音樂,是一種會隨着社會變化而改變的音樂。以香港為例,它大至可分為八十年代和現代 (二十世紀) 的流行音樂。

在八十年代時期,香港是一個初發展的城市,大多數香港人都是從事勞動階級,生活十分辛苦,物質比較缺乏,所以當時的音樂主題都以勵志為主,被香港樂壇稱為「歌神」的許冠傑便是一個最佳例子,他的歌曲如天才與白痴、半斤八両、最佳拍檔、加價熱潮、搵野做、香港製造等,都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狀况,也是當時最受歡迎,令香港人可以「寄情於音樂」。

而現代 (二十世紀) 的流行音樂是以悲情為主,為什麼呢?其實也是因社會的影響所致。原因是現在的青少年比較開放,加上物質豐富,電腦科技發達,他們很容易便結識到新異性,繼而有進一步發展,甚至發生「關係」。這些都是不要得的行為,而且大多數最後都要承受分手的痛苦,而他們為了抒發情感便會「寄情於音樂」,因而有大量悲情為主的音樂出現,一方面是樂壇為了增加收入,另一方面就是為了令青少年能抒發自己的情感。

總括而然,音樂是一種奇妙「語言」,它能令人很容易抒發情感,別人也很容易感受得到。它更是一個記錄社會變化的「歷史書」。那麼,你喜歡音樂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