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給你「考試」這兩個字,你會想起什麼?一個中五學生可能會想起會考、一個中七學生可能會想起高考、而一些小學生和中學生可能會想起末期考試。其實,在這現今社會上,每一個青少年都充斥着「考試*」這一個名詞。為什麼?這是因為和香港的教育制度有關。
從三十年前開始實行的「九年免費教育」到現在的「十三年免費教育」,雖然令所有香港小童都有讀書的機會,但卻因為人數太多,老師不能一個一個地照顧班中每一個學生,令香港的教育制度漸漸變成「填鴨式」的教育,也以簡單又方便的「考試」來評估及過濾學生,給「有才能」的人讀大學。但這「考試」真的準確嗎?
對我而然,因為這種「考試」方式通常也是一式一樣,令學生只懂背誦文章,
沒有多度思考。只要記憶力好,成績便會好,這根本不是教育。
反觀,一些外國國家以「小班教學」形式教學,老師能完全地照顧每一個學生,以一些專題研究代替「考試」,令「考試」變成次要。學生不用背誦文章,擁有多度思考,喜歡創新。這和香港的制度有很大的對比。
現在,出生率越來越低,更多學校面臨「殺校」,政府就此仿效外國推行「小班教學」。然言,這種互動性高的教學,真的能令香港的教育制度變得更好嗎?每一件事有好處便會有壞,究竟「小班教學」於香港是好處多於壞處,還是壞處多於好處也是一個未知之數,我們只能抱着希望,靜觀其變。
*---「考試」:以口試和面試形式為學生作知識水平的評估。
《甲乙炳全》(農夫『風生水起』改詞版)
16 年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