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有不同的國家,各有不同的語言,如日本有日語、英國有英語、俄羅斯有俄語等。我們可能對別的國家的語言並不熟識,但有兩種「語言」是我們一定熟識的,而且可說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。首先是數學,這是每一個人也會在日常生活用到的「語言」。其次,便是音樂。
音樂是一種擁有節奏和旋律的「語言」,自古希臘便開始有音樂,透過樂器的演奏或填上歌詞,便可以抒發自己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所謂「寄情於音樂」便是這個意思。音樂有很多種類,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的音樂,如果要介紹所有音樂可要花一段長時間,所以今次我會探討東方的流行音樂。
東方的流行音樂,是一種會隨着社會變化而改變的音樂。以香港為例,它大至可分為八十年代和現代 (二十世紀) 的流行音樂。
在八十年代時期,香港是一個初發展的城市,大多數香港人都是從事勞動階級,生活十分辛苦,物質比較缺乏,所以當時的音樂主題都以勵志為主,被香港樂壇稱為「歌神」的許冠傑便是一個最佳例子,他的歌曲如天才與白痴、半斤八両、最佳拍檔、加價熱潮、搵野做、香港製造等,都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狀况,也是當時最受歡迎,令香港人可以「寄情於音樂」。
而現代 (二十世紀) 的流行音樂是以悲情為主,為什麼呢?其實也是因社會的影響所致。原因是現在的青少年比較開放,加上物質豐富,電腦科技發達,他們很容易便結識到新異性,繼而有進一步發展,甚至發生「關係」。這些都是不要得的行為,而且大多數最後都要承受分手的痛苦,而他們為了抒發情感便會「寄情於音樂」,因而有大量悲情為主的音樂出現,一方面是樂壇為了增加收入,另一方面就是為了令青少年能抒發自己的情感。
總括而然,音樂是一種奇妙「語言」,它能令人很容易抒發情感,別人也很容易感受得到。它更是一個記錄社會變化的「歷史書」。那麼,你喜歡音樂嗎?
《甲乙炳全》(農夫『風生水起』改詞版)
16 年前
2 則留言:
失戀情歌真的現今特別泛濫? 可看看許冠傑1974年的"鬼馬雙星"大碟, 一樣有"雙星情歌", "等玉人", "無情夜冷風"等慘情歌. 其他宋詞也大量寫失戀題材.
當然不同時代失戀歌所反映的愛情模式也有不同. 研究一下.
近期的流行曲有沒有反映現實的呢? 怎樣看謝安琪的歌?
張貼留言